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经济形势理性看)

发布时间:2024-06-04 11:43:49 来源: sp20240604

  今年以来,面对复杂严峻的国际环境和国内经济恢复进程中的困难挑战,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各地区各部门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鼓足干劲抓经济,在转方式、调结构、提质量、增效益上持续用力,我国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经济回升向好态势得到巩固和增强,经济运行呈现增长较快、结构优化、质效向好的特征。

  我国经济实现良好开局

  今年一季度,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5.3%,比上年四季度环比增长1.6%,经济运行中的积极因素增多,动能持续增强,社会预期改善。4月份,国民经济运行延续回升向好态势。开局良好、回升向好是当前经济运行的基本特征和趋势。

  工业保持较快增长,新动能持续聚集增强。得益于一系列稳增长政策显效和出口增长的带动,一季度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1%;工业大类行业中超九成行业增加值实现增长,汽车行业带动效应凸显。重点领域和关键赛道发展信心持续增强,汽车、船舶、电气、机械等重点行业处于较高景气区间。新动能加快成长壮大,一季度新能源汽车产量同比增长29.2%,云计算、大数据等新兴信息服务业保持两位数增长。

  消费市场扩容提质,制造业投资增长强劲。消费方面,一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突破12万亿元。商品消费稳步回升,其中汽车消费强劲,通讯器材、家用电器等耐用品消费显著增长,旅游、餐饮、文娱等服务消费增速较快。投资方面,一季度制造业和基础设施投资同比分别增长9.9%和6.5%,对投资总量增长形成有力支撑。4月份固定资产投资规模扩大,高技术产业投资增长较快。其中,以电气机械、计算机和通信设备为代表的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增速超10%,表明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呈现积极向好态势。

  外贸增速明显回升,利用外资结构优化。面对外部诸多不稳定不确定因素,我国加力巩固外贸外资基本盘,为经济回升向好提供了重要支撑。外贸方面,一季度进出口规模历史同期首次突破10万亿元,同比增长5%,进出口增速创6个季度以来新高。4月份货物进出口同比增长8.0%。外资方面,一季度制造业实际使用外资810.6亿元人民币,其中高技术制造业实际使用外资377.6亿元人民币,占全国引资比重较去年同期分别增长2.3和2.2个百分点,利用外资结构不断优化。

  新质生产力发展势头强劲。一季度,我国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5%,高于全部规上工业平均水平1.4个百分点;其中,智能车载设备制造、半导体器件专用设备制造、集成电路制造等行业增加值分别增长61.5%、40.6%、18.5%。绿色制造增势强劲。一季度,与新能源汽车相关的充电桩、汽车用锂离子动力电池等产品产量分别增长41.7%、8.6%;太阳能工业用超白玻璃、太阳能电池等产品产量分别增长46.4%、20.1%;单晶硅、多晶硅、碳纤维及其复合材料等产品产量分别增长58.2%、53.5%、19.5%。数字产品快速增长。一季度,3D打印设备、集成电路、民用钢质船舶、服务机器人等产量同比分别增长40.6%、40.0%、38.8%、26.7%。4月份,3D打印设备、新能源汽车、集成电路产品产量同比分别增长55.0%、39.2%、31.9%。

  经济回升向好是趋势,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前景广阔

  当前,虽然我国经济持续回升向好仍面临诸多挑战,但从长远看,我国经济基础稳、优势多、韧性强、潜能大,支撑经济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因没有改变,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潜能巨大、前景广阔。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为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重要机遇。近年来,我国持续增加对关键领域的优质资源投入,大力推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我国产业正加速向高端化迈进,并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同时,我国持续促进人工智能、5G、量子计算等领域重要创新成果与先进制造技术融合,积极推动人工智能产业发展,不断强化数据支持和应用场景建设,为产业智能化发展打下坚实基础。此外,我国持续加强绿色技术在生产制造领域的应用,引导和支持企业降碳减污增绿,不断完善绿色制造体系,增强工业绿色转型动力,努力推动产业绿色化发展。

  产业基础完整为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持续动力。我国产业门类齐全,产业网络运行效率高,延展性和集成创新能力较强,兼具快速大规模生产和柔性化生产的能力,是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传统产业积淀深厚,在化工、机械制造、电子产品制造、家电制造等领域积累了丰富经验。这些传统产业作为我国产业体系的基本盘,具备较为突出的国际竞争力。同时,新兴产业优势正在逐步形成,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光伏产品、风电等领域快速发展,技术水平全球领先。未来产业蓄势待发,未来制造、未来信息、未来材料、未来能源、未来空间和未来健康等产业加速培育。近年来,我国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不断增强抵御冲击和风险的能力,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持续动力。

  超大规模市场为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需求牵引。市场是最稀缺的资源。作为一个拥有14亿多人口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我国拥有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和内需潜力。在消费领域,我国经济总量不断提升、消费率上升,带动消费市场规模扩大、消费场景日益丰富、线上线下消费融合发展;在投资领域,我国加快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绿色低碳转型、城乡融合发展等,都蕴藏着巨大投资潜力。这将进一步增强我国经济的规模效应和集聚效应,为各类科技创新提供不断尝试和完善的空间,为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需求牵引。

  要素活力迸发为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坚实支撑。我国储蓄率较高,为各类投资活动和资本要素积累创造了空间;在未来较长一个时期仍然拥有规模庞大的劳动力资源,同时劳动者受教育年限逐步提升、人力资本持续积累、各个领域优秀人才不断涌现,人口质量红利正加速形成;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步伐加快,促进土地资源在城乡之间、区域之间优化配置;各地数据交易机构相继成立,为充分释放数据要素价值奠定了坚实基础;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深度融合,技术要素迭代更新速度加快。各类生产要素活力迸发,有助于不断改善基础设施条件,更新生产技术和设备,促进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

  近年来,我国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光伏产品“新三样”出口快速增长。这是我国新质生产力加速形成的突出表现,离不开我国国内巨大的产能支撑,是我国在细分行业中持续加强技术创新、提升效率的必然结果。这些优质产品获得了不同国家、不同层次消费者的赞誉和认可,促进了全球产业链优化升级,为全球产业发展提供了强劲动力。

  以发展新质生产力为重要着力点推动高质量发展

  4月30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坚持乘势而上,避免前紧后松,切实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新质生产力是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我们要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增强做好经济工作的信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以发展新质生产力为重要着力点推动高质量发展,持续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

  实施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全国两会精神,保持必要的财政支出强度,确保基层“三保”(保基本民生、保工资、保运转)按时足额支出。加大对实体经济支持力度,降低社会综合融资成本。加强预期管理,强化政策统筹,确保同向发力、形成合力。统筹扩大内需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设备更新、消费品以旧换新、回收循环利用、标准提升四大行动,大幅提高国民经济循环质量和水平。创造更多消费场景,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高品质消费需要。深入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持续释放消费和投资潜力。

  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要深化教育体制、科技体制、人才体制改革,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努力实现教育、科技、人才高效协同,让原创性、颠覆性科学技术成果竞相涌现,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加快科技创新成果转化进程。坚持先立后破、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用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积极促进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推动全要素生产率不断提升。

  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我国数据资源优势显著,高水平人才队伍正在加速形成。要通过深化经济体制、科技体制等改革,建立高标准市场体系,创新生产要素配置方式,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让各类先进优质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顺畅流动。同时,围绕保障和改善民生,稳步推动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加快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加大教育、医疗、养老等民生领域投资,从而既在发展中提高人民生活品质,又助力扩大有效需求,促进国内消费,畅通国内大循环。

  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既是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战略主动的必然要求,也有利于为发展新质生产力营造良好国际环境。要积极扩大中间品贸易、服务贸易、数字贸易、跨境电商出口,支持民营企业拓展海外市场,加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资。放宽市场准入标准,全面推行负面清单管理制度,推进高水平制度型开放。推进服务业高水平对外开放,促进服务业升级转型,激发服务业市场活力。

  (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

  《 人民日报 》( 2024年05月28日 09 版)

(责编:方经纶、陈键)